电力系统是极为复杂庞大的系统,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运行特性十分复杂。电网运行控制系统是支撑和驾驭电网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核心关键基础设施,通过观测和分析电网运行状况,采用优化控制技术,控制调整源网荷储各类设备状态,维持供需实时平衡,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经济、高效运行。
随着能源转型战略深入推进,中国电力系统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截至2024年年底,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4.1亿千瓦、占比超过43%,成为第一大电源。伴随着稳定机理和平衡模式的深刻变化,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控制面临严峻挑战。为满足装机占比超四成的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大电网安全运行,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自主研发了高比例新能源大电网运行控制系统,突破了大电网全电磁暂态仿真、全域协同系统保护、多时空优化调度控制等电网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实现了大规模新能源接入下的系统特性认知、故障防御和优化控制,支撑了超大规模新能源的发展和消纳。
该系统应用于348家地市级及以上电网调度中心,覆盖国家电网经营区6万余座变电站、数十万座新能源场站,实现了单日3.6亿千瓦新能源输出功率不稳定下源网荷储快速经济调配,解决了超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大电网安全运行这一世界的级别难题,支撑国家电网成为全球新能源消纳规模很大的电网,实现了电力安全运行水平先进,没有发生过大面积停电事件,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主要特点(LYFD-V电力试验行业标准“多功能高空接线钳"提供实时数据,准确又快捷)
1、操作简单。用专用操作杆将接线钳的上钳口挂卡在需接线的位置上,通过推拉专用操作杆即可使钳口自由开合,完成接线工作。接线钳开口尺寸大(70mm),并设有导向机构,挂卡极为方便。
2、夹力大。接线钳上、下钳口之间利用了动滑轮省力的原理,使用较小的拉力便可得到较大夹力。
3、接线钳内部设有夹力锁定和释放装置。拉动专用操作杆时,钳内的弹力储能装置可使钳口在任何需要的力度上自动锁住,若不推动专用操作杆,自锁装置绝不会自开。推动专用操作杆时,钳内的释放装置可使夹紧的钳口打开,操作十分方便。
4、接触性好。接线钳在夹紧的同时具有克服氧化膜的功能,保证了钳口与
接线位置接触良好,测试数据准确。
5、短时通电电流大于200A,过载能力强。
6、实用性强。接线钳的钳头角度可以变化,可完成接线位置不同角度、不同厚度、不同直径、高度在8米以下的测试或检修接地的接线工作。
7、钳头重量不足700克。重量轻、使用方便、结构设计合理、质地精良、经久耐用。
二、使用方法(LYFD-V电力试验行业标准“多功能高空接线钳"提供实时数据,准确又快捷)
1、将接线钳安装在所需长度的专用操作杆上,将电压、电流的导线安装在接线钳钳口的接线端子上,再将导线分段(靠近接线钳的一段一定要预留有20cm的余量),固定在专用操作杆上。
2、将接线钳的钳头调成与接线位置大致相同的角度。
3、用专用操作杆将接线钳举起使钳头略高于接线位置时轻轻靠在接线位置上,依靠接线钳上的导向机构在接线位置上慢慢向下滑动使钳口卡在接线位置上,再慢慢用力(切勿用力过猛)拉动专用操作杆,钳口即夹紧。
4、取下接线钳时,只需把专用操作杆向接线钳的方向向上用力推动,钳口即可打开。然后使钳口离开接线位置,轻放于地面(切勿猛摔)。
三、注意事项(LYFD-V电力试验行业标准“多功能高空接线钳"提供实时数据,准确又快捷)
1、使用前请务必详细阅读说明书。
2、使用时必须注意与带电设备之间保持可靠距离!
在使用接线钳时都接有导线,在举起或放下时,要与周围带电设备保持可靠距离,必须特别注意保障!
3、若钳口夹在了螺丝上、夹力小或连接线接触不好,都会影响测试结果。
4、使用完毕取下时,一定要小心轻放于地面,切勿猛摔。
5、切勿人为的向上推动接线钳的下钳口,折弯或挤压内部的钢丝绳。
6、注意对滑动部位要加注润滑机油,且避免进入灰尘。
7、使用后应在清洁、干燥地方保存。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自研的集中式站所终端和馈线终端两款产品,经国网电科院产品供应链溯源评估,国产化基准率达100%。
山东电力创新采用软硬件解耦平台化技术,构建通用软件架构体系,形成自主可控的国产化开发平台。研发团队突破配电终端设备核心软硬件技术壁垒,完成了主控芯片、模数转换芯片、存储芯片、安全芯片等7大类关键核心芯片的自主可控可靠性替代验证,实现了所有元器件的100%国产化,成功解决了进口器件的“卡脖子"问题。
经过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标准严格测试,两款自研配电网自动化终端设备功能完整性和系统稳定性均满足要求,获得最高等级A类认证。
两款产品主要用于配电网的实时监测与控制,支持故障毫秒级定位与隔离,具备自适应智能型馈线自动化功能和高精度小电流接地故障识别算法,可根据故障点动态优化调整网架结构,实现智能运维与高效恢复,增强电网可靠性与抗干扰能力。
在试点运行过程中,两款产品的故障定位与隔离准确率达100%,能够保证新能源高渗透场景下的供电稳定性,自主可控软硬件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功能性能全部满足电网复杂环境要求。其成功应用将为电力行业供应链安全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推动智能电网向自主化、低碳化加速转型。
上海来扬电气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